您当前位置: 沐鸣娱乐(官方)注册代理 > 新闻动态 > 行业新闻
类别:行业新闻 发布时间:2024-09-19 16:58:29 浏览: 次
媒体人不去回溯阅读经典,很容易把共享的错误观念当成真理,在知识老化中失去时代瞭望者的能力。
同行评同行,评得更内行。一个前媒体人对媒体人读书状况的评价,虽然听起来很刺耳,却不得不承认有一定道理,他说:“千万不要跟着媒体去读书,去思考。媒体推荐、谈论的书,很多是价值很低的,甚至是垃圾。我们现在的媒体里面,几乎没有几个读书人了。那些活跃在媒体上的专栏作家、学者,大多数是不学无术的。受了他们的影响,你很快就会变成一个傻瓜。而且是一个自以为会独立思考的傻瓜,一个自以为满脑子健全常识的傻瓜。”
媒体里几乎没几个读书人——这个判断虽偏激,却触及媒体和新闻业在知识上的一个巨大缺陷,也是媒体人很少愿意面对的软肋:一个身处公共信息集散节点上的文化群体,掌握很多信息,却远离读书和知识。他们的专业没有多少核心知识,天然缺乏知识本钱,习惯以常识为知识工具,没有输入知识的压力,知识特别容易老化。新闻业,冠以“新”之名,却离“新知”很远,为信息过载所累。
作为一个行业,新闻业本身没什么书可以看?人们常诟病“新闻无学”,批评这个行业没多少学问,首先表现在没几本值得看的经典,没多少必读的书。一个医学院的学生工作时,箱子里会装很多书,可以随时查阅。一个法学院的毕业生,不经常读文献,就会觉得离这行很远了。这些行业都有公认的学科经典和知识偶像,不读几本必读经典,都不好意思说是这个行业的人。新闻业好像没有这种书吧?不说读文史哲吧,记者好像从不读新闻学者写的书,业界人士普遍认为,做好新闻所需要的知识,绝不是从新闻学理论书籍中获得的。
干这行,好像也不需要读什么书?记者找选题写新闻,靠的是常识感,而不是知识感。医生遇到疑难杂症作诊断,需要去翻医学书籍,向医学院教授求教。记者在新闻实践中遇到难题,会向学院和书籍求教吗?不会,记者靠着经验去判断选题,靠常识去积累分寸感,用常识去洞察人心和写作。如塔奇曼在《做新闻》中所观察到的,按常规框架去进行生产就行。
新闻业的工作节奏,似乎也没有给读书留下多少时间?一个热点接着另一个热点,一个大稿接着另一个大稿,疲于应对不停息的内容生产,哪有时间和心境读书。新闻工作的残酷就在于,需要永动机般的工作状态去满足人们对“新”的信息消费渴求。新媒体更加剧了新闻业的工作内卷,24小时处于在线状态,哪有可以安在书桌前的闲暇。
这种不读书的状态,使新闻业成为知识特别容易老化的行业,很多新闻人走出大学校门后,就没认真读过一本文史哲经典,靠吃大学知识的老本,凭常识经验做各种判断,在常规框架中做重复劳动,把碎片化的信息当知识,把常识当思想,把看畅销书当严肃阅读,观念水位无法提升。不读书,远离新知,知识老化,观念落后,可能也正是我们的新闻界缺乏受到尊敬的人物,新闻业缺乏时代性、现象级优秀作品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常识感很重要,但常识的知识含量并不高,光靠常识感提升不了新闻业品质。黑格尔说过:所谓常识,往往不过是时代的偏见。如何超越时代的偏见?必须有充分的、海量的、经典的阅读。我指的经典阅读,是指那些出版超过30年、50年甚至100年的书,不是当下的畅销书和新书。当下的畅销书,也是对当下常识感的迎合。
记者在常识感中追求与大众观点的平行,追求一呼百应的10万+,而不是通过阅读去前瞻和预见,去做当下问题的监测者和未来的瞭望者,新闻怎么会深刻?媒体人知识老化的一个关键原因,就是得过且过搞一个10万+挣工分,而不是站在10年、20年之后看今天,用未来去引领当下。新闻这份工作与热点贴得太近,容易让我们对当下形成一种过于熟悉的感觉。黑格尔说过:一般说来,熟悉的东西之所以不是真正知道的东西,正因为它是熟悉的。媒体人如果缺乏“回溯阅读”的能力,不去回溯阅读经典,很容易把共享的错误观念当成真理,在知识老化中失去时代瞭望者的能力。
本文由:沐鸣娱乐(官方)五金制造有限公司提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