产品中心
常规线路:客流在哪车流向哪

类别:软齿面减速机   发布时间:2024-10-23 09:41:30   浏览:

  伴随着交通模式选择的多样化和人们出行需求的多元化,公交客流下降是个普遍现象。但公交的公益价值在未来很长一个阶段大概率仍旧无可取代,公交需要适应与更多可选择的其他交通模式共存。

  在大城市中,尤其是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,公交的客源被轨道交通、私家车、网约车等多种交通工具分流,有专家提出,可以结合轨道交通网线的布局,在轨道线路的进出口附近科学布置公交线路,一般都会获得较多的客流量。但对于如何提升常规公交线路的客运量,增加公交的吸引力,公交行业一直在思索和探索实践。

  很多老上海人还记得,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公交车售票员,手里都有一面小旗子,每当公交车转弯或者准备靠边停靠时,都会探出脑袋,挥着手里的小红旗,叫嚷着提醒后方行人和车辆。上世纪90年代拍摄的电影《股疯》中,潘虹饰演的公交车售票员就生动地呈现了这一幕场景。

  随着公交车进入了无人售票时代后,那时的红色小旗子也渐渐淡出市民的记忆。直到最近在行驶于繁华的陆家嘴核心区域的杨高公交795路上,驾驶员陈勇因为要变道,再次打出一面小旗子被路人拍下视频,这温馨而人性化的一幕又重回市民记忆,赢得网友们的纷纷点赞。

  其实,上海的公交,在人性化上一直做得很到位,始终体现着这座大都市该有的温情和温度。早在1983年6月,上海的71路就首发开通运营了“公交母婴车”,成了上海街头一道独特的风景线。巅峰时,“公交母婴车”覆盖了60余条线班次,为上下班因挤车、怀抱小孩而犯愁的妈妈们带来了福音。这些公交车的前挡风玻璃处,放着红底白字的牌子,印有“母婴车”三个大字,只让怀抱婴儿的乘客或孕妇上车,但往往从终点站开出到了第三站“大世界”,就已经满了。

  上世纪90年代初,“母婴车”的需求量逐步减少。随着上海“乘车难”的问题得到基本缓解,孩子上学的出行问题,又成为横亘在众多父母眼中的一道难题。公交企业逐步将“母婴车”演变为“母婴-中小学生班车”,为学生乘客提供便利。

  随着城市交通的蓬勃发展,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,“母婴-中小学生班车”的职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,逐步演变为“学生班车”,各公司根据线路的特点,相继开通了“学生班车”。例如自2010年9月1日起,每天早上6时45分和7时,两辆6路“学生专车”分别从虹口区武进路河南北路、杨浦区长白路图们路终点站准时发车,接送沿线路“学生专车”仍在坚持运营,这也是目前上海公交行业唯一保留着“学生班车”的线路。沿线途经打虎山路小学、上海理工附小、外国语附小等7所小学,控江中学、师大一附中、存志中学等9所中学。学生乘车,人人有座。车厢内备有挂书包的方便钩、雨伞、文具、红绿领巾等贴心物品。

  上海城市人口老龄化的变化趋势,也让上海公交近年来增加了针对老年乘客需求的适老化举措,沪上部分公交车型采用了低地板设计的无障碍公交车,比如途经15家大小医院的49路,使老年乘客尤其是使用轮椅的乘客出行更便捷,体现出上海公交的人文关怀。

  无障碍公交车采用一级踏步,车辆中门设置有上下车活动翻板,方便轮椅车通行,并设置了独立的固定停放区域。结合电子空气悬架系统,车辆可对中门高度进行升降控制,减少车门踏步与站台之间的高度落差。低地板设计使车厢内部地板从前到后基本处于一个平面,离地高度不超过35厘米,车辆靠站后,基本与站台台阶持平,当乘客进入车厢后,无需用力蹬台阶。

  截至今年6月底,上海已投运具备无障碍功能的低地板公交车7000多辆,覆盖公交线辆具备无障碍功能的低地板公交车,被纳入“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”及“市委民心工程项目”。车辆在外观标识、规范流程等方面优化改进,推进城市适老助残改造。

  此外,上海市交通委、市道路运输管理局近日还介绍,全市目前已完成92个公共汽电车站台适老化改造,其中包含12个公交站台品质提升项目;30处公交港湾式车站改造项目;50个人行道与公交站台无障碍衔接改造项目。

  不可否认,这些加强人性化的服务与关怀,提升乘客的出行体验的措施,对于今天的上海公交吸引客流,依然起到了重要作用。

  近日,上海大宁路街道永和南居民区的居民们都在点赞一件事:912路公交车于今年11月25日起正式调整线路走向及站点了。家门口就是车站,到新开业的静安区中医医院平型关路院区只要乘1站,到99广中绿地乘2站,一路上还经过学校、社区食堂、马戏城等地,居民们出行的便捷程度大大提升。

  “从小区去最近的商场不到2公里,走路废腿,打车又不划算。”家住永和南居民区的孙阿婆无奈地说道。据了解,此前距离永和南居民区最近的车站只有一辆705路,而这辆车无法直达附近的医院和商圈,可以直达的公交线路需要步行十几分钟到共和新路主干路上乘车,不利于老年人出行,同时也减少了年轻人出门购物的欲望。

  大宁路街道占地呈狭长形,南北跨度大,许多居民都反映希望能增加大宁路街道的社区交通环线,让南面和北面的资源可以更好地互通。在居民区与静安区中医医院、巴士四公司三方合力下,公交912路对路线进行了改线优化,重新制定了可以连接居民区与医院及周边商圈的线路公交车改线后,将大宁路街道南北的资源串联起来,老人可以上午去医院开药,中午在社区食堂吃顿饭,下午散步到广中路乘坐912回家,打造了一个家门口的“幸福闭环”。

  陆家浜路是上海东西走向的主干道,行驶在这条道路上的43路公交,主要开往徐家汇、中山医院、漕河泾等重要地段,然而之前在陆家浜路跨龙路站这个连接浦东浦西的一个主要换乘站,43路并没有设立公交站。这里居民区集中,还有市第九人民医院黄浦分院所在,由于没有站点,从这里想乘坐43路,要么多花一元换乘,要走到南浦大桥公交枢纽或者乘坐到下一站大兴街下车,而老年人大约需要步行15分钟到20分钟。今年7月,上海市交通委对43路等8条公交线路增设了跨龙路站,为老人居民的出行增添了便利。

  从11月3日起,已经运营了6年的71路中运量公交车延伸进入虹桥商务区运行。正线起始点不变,区间线路从黄陂北路延伸至新终点站丰虹路。这也意味着市民乘客从黄陂北路乘坐71路区间线,可直达虹桥枢纽、虹桥品汇等多个重要场所。不少乘客认为,71路延伸后,解决了搭乘地铁走路较长、车厢拥挤的问题,沿途还可以看看风景,停站也多,方便出行。

  其实,这样的常规公交线路进行改线、延伸或者增设站点,在上海每年都在不断地进行。对于公交线网的持续优化,是一个不断进行的动态调整,上海市交通委也会提前发出公告征询市民意见,目的只有一个:改善部分地区市民出行,尽可能充分满足客流的需求,提高公交线路的运行效率。

  上海有几条被称为“闹市黄金线”的公交线路“自带光环”,串起了众多上海的知名景点和街区,结合上海都市旅游的宣传效应,除了本地乘客,还获得了大量外地游客来乘车打卡,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客流。

  911从老西门站出发途经黄浦、徐汇、长宁、闵行4个区,穿越了整条淮海路,沿线站点上的武康路,沿街有优秀历史建筑14处,保留历史建筑37处,也是著名的名人街。秦怡、巴金、孙道临、唐绍仪等都曾在这里居住。还有充满欧风的武康庭休闲街区,画廊、餐厅、商铺、花店。而陕西南路站附近是建筑爱好者们的天地,优秀历史建筑国泰影院,和宛如童话城堡的别墅都很有看头。终点站老西门站一下车,就离老上海的代表豫园、城隍庙不远了。

  49路途经黄浦、静安、徐汇三区,串起了福州路文化街、人民广场的上海大剧院和博物馆、威海路的张园等石库门建筑、常熟路老洋房、衡山路酒吧街等,是具有浓厚上海文化气息和历史情怀的一条公交线路。当乘客置身车厢内,车窗此刻就会化身历史荧屏,城市的精华和底蕴不断呈现。梧桐掩映下的街道干净整洁,一栋栋百年老楼的背后是无数的传说,路边弄堂和花园洋房里则隐藏着鲜为人知的故事。乘坐49路,堪称是在梧桐街区的一次沉浸式漫游。

  20路这条“10个上海人9个坐过”、串联起城市精华的公交线路,自然也承载了上海人共同的记忆。从繁华深处穿过海派经典,20路公交车沿路的地标建筑、怀旧商号、人文馆舍不胜枚举,堪称上海城市最精华部分。

  去年9月,伴随着“当当”的报站声前奏,22辆复古风20路公交车投入运营。新车的造型取自历代无轨电车设备的变化元素,车身侧面,以雕刻画方式呈现上海电车百年以来的主要变迁,展现了上海电车的历史面貌。车厢内饰则选用“怀旧的时光追忆主题”,整体色调以海派蓝色为主,呼应外车身涂装总色调,突出典雅、精致的装饰艺术风格,体现海派文化的氛围。同时,通过车内LED氛围灯带表现出夜上海的繁华和科技氛围,同时,车辆保留了上海市民熟悉的“小辫子”。

  最近,乘坐上海公交51路的乘客,有机会邂逅一辆与众不同的车。车身被蓝色插画装饰,图案是2023年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原创插画作品《瞧那儿》,作者是来自英国的卡莉·格莱德希尔,作品充满美感和童趣。

  51路开线年的历史,如今连接宝杨码头至人民广场,横跨黄浦区、静安区、虹口区和宝山区,沿途停靠26个站点,主要承担宝山地区至人民广场的通勤和出行,由于坐地铁并不能直达两地,所以宝山市民来市区的首选就是51路。这辆“陈伯吹专车”让51路的乘客十分好奇,有些人甚至特意要等到这辆车才乘坐。

  这些常规线路,都在为打造脍炙人口的上海人文公交特色线路而努力,体现了上海公交都市的人文理念,充分借助上海城区的这些新老街区的景点热度,在旅游概念上多做文章,对提升客流是大有帮助的。

  过去,公交行业的客流调查一直依靠人工现场观测方式进行,数据存在一定误差且无法覆盖所有站点及时间段,在客流统计资料的完整性、真实性等方面打了不少折扣。随着公交信息化的发展,对于通过现代科技和大数据去寻找发掘客流,同时根据客流情况进行调整以提高运营效率,上海市的公交很早就进行了尝试,并逐步进行了推广应用。

  在2016年,上海市民在乘坐公交时已经可以通过App手机软件或电子站牌来查询车辆实时到站信息,避免了长时间在站点等候。首个客流自动采集系统在公交700路上试用,这个系统不仅可以提前告知乘客车厢内及道路的情况,还有助于在运能投放上做到精准有效,优化线网布局。该系统的启用,可对线路上所有站点上下车的客流动态变化进行全天候、全方位、全过程的自动采集。

  在今年11月17日—19日召开的2023中国智能交通大会上,久事公交“智慧公交调度运营服务指挥一体化云平台”项目荣获2023年度中国智能交通协会“科技进步奖”二等奖。如今,作为上海公交的骨干企业,久事公交对520条线万日均人次的客运情况、线路运营、安全服务、车辆维修、场站管理等各类基础性资料信息实施归集,打造集“智能管理、监控预警、数据分析、应急指挥、应用展示”于一体的公交“智慧大脑”,为市民提供更便捷的出行服务。

  今年7月,上海市出台了智慧公交三年行动计划(2023—2025年),其中提到了要加快推广和完善集群调度系统应用,进一步深化客流感知与分析技术应用。今年1月,上海市道路运输管理局编制起草的《上海市地面公交行业“十四五”发展规划》正式发布,其中也提到了对实时客流采集设备、技术加以推广应用;在车辆、重要公交枢纽站点扩大视频监控设备覆盖率,借助实时客流数据采集,合理配置运能,提高线网优化精准度,提高精细化管理和应急防御能力。结合上海市5G网络+双千兆宽带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网络建设“换挡提速”,推进公交数据中心建设,实现人车路实时监控。

  由此不难看出,利用现代智能化科技手段从市场找客流,进行线路的合理规制,提高运营效率,已经是当代公交企业必然的选择。记者|刘朝晖


本文由:沐鸣娱乐(官方)五金制造有限公司提供

搜索